新華社南昌11月14日電“只有拿起科學發(fā)展的總鑰匙,才能寫出有影響力的好作品。”這是11月12日至14日在江西新余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和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經驗交流研討班上參與者的共識。
在14日上午的交流研討班總結會上,中國記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對研討成果進行了總結。他表示,本次研討活動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用科學發(fā)展這把總鑰匙啟迪如何寫好新聞力作的思路,在思想認識和業(yè)務探討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大家普遍認為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經典作品最為突出的時代特征,集中地表現(xiàn)為它們都具有強烈的政治使命、高度的政治敏銳、深刻的政治見解、準確的政治判斷,體現(xiàn)了服務大局、引導大局、影響大局的政治特征。這些作品緊跟時代要求,具有較強的輿論引導力和較廣的輿論輻射力的能力特征,同時還體現(xiàn)著講事實、說真話、扎實采訪、樸實報道的風格特征,推動著新聞媒體成為引領社會輿論的中堅力量。二是研討班集中探討了新形勢下采寫優(yōu)秀作品的有效途徑。大家認為,要準確把握錯綜復雜的世情國情黨情,寫出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精品力作,首先必須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要拿起科學發(fā)展這把總鑰匙,觀察國際風云變幻,解釋國內重大問題,指導新聞采編實踐,引導社會輿論傾向。其次要加強學習,不斷擴大視野,提高思維能力,補充新的知識。同時還要在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新聞規(guī)律,堅持“三貼近”的基礎上,不斷掌握新的傳播工具和傳播方法,豐富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
翟惠生指出,中國記協(xié)作為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的主辦單位,多年來在中宣部的指導下,在全國新聞界的關注和支持下,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牢牢把握正確的評選導向,不斷完善評選辦法和程序,已經將“兩獎”打造成為全國新聞界有影響力的重要品牌,成為促進我國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擴大“兩獎”的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提高權威性和影響力,中國記協(xié)將對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的評選工作做出重大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為推動我國新聞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做出新貢獻。
在這次交流研討班上,新華社國內部主任萬武義、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王義堂、科技日報編委劉亞東、海南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jiān)陸海鷹四位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介紹了自己在新聞事業(yè)中辛勤耕耘的經歷和體會。20多位中國新聞獎獲獎者介紹了創(chuàng)作過程和經驗體會,16位中國新聞獎評委和專家學者進行了精彩點評。
本次交流研討班由中國記協(xié)主辦,江西省記協(xié)、中共新余市委協(xié)辦。來自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各省級和部分地市級新聞媒體的有關領導和獲獎者代表、有關新聞院校專家學者等共200余人參加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