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成人會準備急救用品
災害風險因人而異,每個人要有自己的安全路線圖和安全底線
調查中,被問及家中是否會常備急救用品,如救生包等,74%的人表示不會準備。而在記者的隨機調查中,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家中會常備滅火器,會使用滅火器的也只有兩個人,更有受訪者表示“車到山前必有路”。
“防災減災教育也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而加強的,與社會的文明程度成正比”,金輝認為鑒于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并不均衡,防災減災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很多民眾仍然存在依賴心理,寄希望于災害發(fā)生時的救助。但救助的到達需要一定時間,同時,對每個人而言,隱藏的災害風險及災害發(fā)生的具體情境都是不同的,需要個人能夠對自己的安全密切關注。
具體來講,金輝建議,每個人要知道在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里可能發(fā)生哪些災害,身邊隱藏何種風險并如何預防,要對自己周邊的可避險場所、醫(yī)療資源布局都有清晰的了解,制定屬于自己的個人安全路線圖。尤其當個人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更要有極強的防災減災意識,因為這不僅關涉自身安全,還會影響公眾,比如大巴司機絕對不能疲勞駕駛等,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職業(yè)安全底線。
教育要從運動式變?yōu)橹贫刃?/strong>
專家認為防災減災教育要納入崗前培訓
目前形勢下,防災減災教育的形式主要為政府組織宣傳、參與演練等,往往會不定期,流于形式,覆蓋人群也非常有限。金輝認為,要擴大教育的覆蓋人群,必須讓企業(yè)和單位成為教育的主體,讓防災減災教育成為一項制度,而不僅僅是運動。
香港勞動法規(guī)定,企業(yè)開業(yè)之前,必須要對員工進行防災減災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只有接受教育的人員達到一定比例,方能準許開業(yè)。而且,在所有機構注冊之前,也都有相應的要求,確保對人員進行充分的安全教育。而在一些國家,防災減災等安全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國民受過教育的比例在德國為80%。
金輝建議,要讓防災減災等安全知識和技能成為人人要學、必學的基本技能,與工作掛鉤,作為最基本的教育內容,納入各類企業(yè)的上崗前培訓,唯有如此,防災減災意識與技能才能成為最基本的國民素質,并與世界同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