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印燒了一鍋熱水,倒在盆子里,說:“武大伯,來,燙燙腳,讓我看看你的腳是咋回事兒?!彼盐渲曳龅揭巫由希摿怂男右磺?,原來是腳指甲長得太長,鉤到肉里了。吳金印為武忠燙腳,找來小刀替他把鉤到肉里的腳指甲一點一點挖出來。武忠逢人就說:“你瞧,人家是公社干部哩,給俺洗腳……別看俺沒兒沒女,俺覺著跟有兒有女的一樣哩!”
吳金印在池山大隊駐隊的時候,住在烈屬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滾。吳金印趕緊找來一張竹床扎成擔(dān)架,跟另外幾個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公社醫(yī)院跑。到了醫(yī)院,吳金印跑前跑后找醫(yī)生,替宋大娘辦了住院手續(xù)、交了住院費。等醫(yī)生給宋大娘看過病,吳金印親自去取了藥,找來開水幫宋大娘把藥吃下。病情穩(wěn)定了,吳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邊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趕緊用手帕接??;宋大娘的痰和涎水流到衣服上,吳金印就一點一點給她擦。他在宋大娘床邊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動不便,吳金印每天早晨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給她燒水洗腳。宋大娘感到難為情,一再說,往后可別這樣了,你是干部哩,這樣侍候俺,大娘經(jīng)受不起啊。吳金印說:“你大兒子為革命犧牲了,我就是你的兒子。兒子照顧老人有啥不應(yīng)該的?”一句話把宋大娘說得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吳金印在社員家吃派飯,每次端起飯碗總要先往鍋里瞧瞧,見鍋里的飯稀,端住自己的飯往鍋里一倒,說:“咱們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庇龅接械娜思姨匾鉃樗麥?zhǔn)備了肉和菜,他扭頭就走,隨便到哪個人家盛一碗紅薯稀飯,蹲在門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飯,吳金印都要給糧票給錢。山里人不習(xí)慣,說啥也不收,吳金印就悄悄地把錢和糧票壓在飯碗下面。
他視群眾如父母,群眾拿他當(dāng)親人。
吳金印總是忘不了楊務(wù)新殺雞的故事。
楊務(wù)新是池山大隊的一個五保戶,老兩口都60多歲,無兒無女。吳金印到池山以后,每天給他家擔(dān)水。日子久了,老兩口經(jīng)常在一起念叨:人家吳金印跟咱一不沾親二不帶故,這樣照顧咱,咱拿啥報答人家?
有一天,大隊給吳金印派飯派到他家,老兩口高興得團團轉(zhuǎn)。他家最值錢的是兩只老母雞,這是他家的小“銀行”,吃鹽、打油全靠雞蛋去換。老兩口把那只最肥的母雞殺了,用文火燉了一上午。吃晌午飯的時候,老兩口把燉好的雞和雞湯用盆子盛了,端到吳金印面前,笑瞇瞇地說:“吃吧!”
“你們這是……”吳金印瞧著雞湯,瞧著兩位老人充滿愛意的目光,心里一熱,不知說啥好了。吳金印對楊務(wù)新說:“你們先吃吧,我有點事出去一下?!崩蟽煽谠谖堇镒蟮扔业炔灰妳墙鹩』貋恚奶帉ふ?,發(fā)現(xiàn)吳金印在別人家端著紅薯稀飯正吃著。楊大娘哭著說:“你這是咋哩?給你燉的雞,你為啥不吃?為啥不吃?”老兩口站在那里哭著不走。吳金印也哭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lǐng)了??晌沂歉刹浚荒芨闾厥?,不能脫離群眾??!”那只雞他雖然沒有吃,但這件事卻深深地銘刻在他心里。
這些故事,是心靈的乳汁,滋養(yǎng)著吳金印。他說:“我那時候年輕,是樸實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這一輩子,啥時候想起他們,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覺得不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沒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正是有這種感情支撐著,吳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動力。在獅豹頭, 2600多道嶺、2700多條溝、三四十個大隊、幾百個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春天,他跟群眾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著救濟糧、帶著救濟款,來瞧瞧群眾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蓋的啥。幾十年來,不論走到哪里,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責(zé)任:幫助群眾圓那個溫飽夢。他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說到跟群眾的感情,吳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說,咱當(dāng)干部的,不要成天想著“我要聯(lián)系群眾”、更不能嘴上喊著“我在聯(lián)系群眾”;真正的聯(lián)系群眾,就是根本不把自己當(dāng)成官,要把自己當(dāng)成老百姓。這樣一來,遇事你就會自覺地替群眾著想;跟群眾在一起,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都說吳金印工作上的辦法多、點子多,他說,我有多大能耐???很多辦法和點子都是從群眾那里得來的。他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群眾最有智慧,群眾最有辦法,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難,跟群眾一商量,辦法就有了?!?/p>
在獅豹頭工作期間,他帶領(lǐng)干部群眾用8年時間改河造田,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滄河造田。滄河造田的核心工程,是在羊灣一帶的棋盤山上打洞,取直河道,裁灣造田。這個裁灣造田的點子,就是群眾想出來的。
那是1970年的春天,吳金印肩上挎著糞筐,腰間掛著水壺,挎包里裝著干糧,走在山間的小路上。每到一地,他都要同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商量咋樣改變山區(qū)面貌。
這天,吳金印來到羊灣大隊黨支部書記郭文煥家。晚上,他倆躺在一張床上噴,吳金印說:“我一直在琢磨,滄河的河灘白白地浪費著老可惜,能不能想法在河灘上造點田出來?”
“啊呀”,郭文煥一拍大腿,忽地坐了起來,“我也在琢磨這事兒哩。滄河流到咱羊灣的時候,叫棋盤山給攔住了,往西拐一個大彎,然后往南再往東流走了。俺莊上老輩人就想過:要是把棋盤山鉆個洞,把河取直了,不就能造出好幾百畝地來?”
“好點子?。 眳墙鹩∨缕鸫?,拉著郭文煥就出了門。二人踏著月光在棋盤山下的河灘里走著,設(shè)想從哪兒打洞、在哪兒修壩,一直轉(zhuǎn)悠到雞叫。
有一年,吳金印在砂掌村駐隊,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山光禿禿的,就想著怎么綠化。有人說,這山上根本就不長樹。當(dāng)時,吳金印住在五保戶武忠家,晚上聊起這個事情。武忠告訴他,這一帶的山頂上早些年樹可多了,滿山黑油油的大柏樹,一人摟不住。后來有人在山上栽過樹,其他樹種都死了,就柏樹能活下來。武忠說:“聽讀書人說,柏樹的根帶酸性,能降住石頭。對了,朝陽的山坡多少有點土,可以種蘋果樹,早些年有人栽過,結(jié)的蘋果可甜了。俺估摸著,興許種蘋果能行哩……”
吳金印白天跟群眾一起勞動,晚上同群眾一起討論。最后,他綜合歸納群眾意見,組織全大隊男女老少齊上陣,用兩年多時間綠化了2000多畝荒山。
吳金印剛到唐莊工作的時候,每天騎自行車到各村走訪群眾。有一天,他來到鎮(zhèn)西北部的后溝村。這里靠山臨溝,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窮地方。跟群眾聊起如何脫貧致富的話題,村民竇全福說,咱這兒靠山,有石頭,如果把路修通了,建石砟廠,興許能發(fā)財。他說,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人搞這個就發(fā)了財。他的話,讓吳金印眼前一亮。他沿著這個思路進行調(diào)研,最終提出了“西抓石頭”即發(fā)展石頭經(jīng)濟的思路,使西邊幾個村子的群眾迅速富裕起來。
“北抓林果”的思路,也是來自一次走訪。
那是1988年秋天,三個月沒下雨,唐莊北部的丘陵,莊稼旱得卷了葉。當(dāng)檢查旱情的吳金印來到侯莊村地界時,突然看見一片濃郁的綠,走近一看,是一片山楂園,枝繁葉茂,山楂果紅成一片。一個六十來歲的老農(nóng)正在侍弄山楂樹,吳金印上前搭訕,問他咋會想到種山楂。老人說,山楂樹是鐵桿莊稼,最頂旱。吳金印又問他,山楂園一畝能收入多少,老人說,弄好了可以收入千把塊。老人還告訴他:“咱這兒的地,種旁的不中,種果樹中?!眳墙鹩〔挥傻妹济粨P:“這是個好點子!”
據(jù)此,唐莊鎮(zhèn)提出了在北部丘陵地區(qū)發(fā)展林果業(yè)的思路。幾年之后,這里建成了萬畝林果基地,搞了個“中國唐莊桃花節(jié)”,每年春天吸引著來自中外的10多萬名游客。承包果園的人家都發(fā)了財,有了私家車,住上了別墅。
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吳金印就會到群眾中間去,跟他們商量解決辦法。這個法子很靈。
唐莊鎮(zhèn)有個山莊村,1997年的時候,村民提出來想讓鎮(zhèn)里幫助他們修條水泥路。吳金印帶著幾個鎮(zhèn)干部住到這個村,跟群眾商量修路的事,最后商量的意見是:修路的經(jīng)費主要由鎮(zhèn)財政支出,每家每戶多少兌一點錢,村民以出義務(wù)工的形式參與修路。絕大部分村民同意這個方案,并在協(xié)議書上簽了字。有兩戶村民不同意出錢,但同意出工。有一戶村民,既不同意出錢,也不同意出工。
吳金印召開村民大會,就最后一戶村民的態(tài)度讓大伙討論。
群眾站出來說話了。這個說:“鎮(zhèn)里支持咱村修路,是給咱們辦好事哩,你這個態(tài)度,像啥話?”那個說:“就你能,俺都是傻子?俺村盛不下恁能的人,你走吧!”還有人說:“你不出錢,不出力,就沒權(quán)走新修的路;要走,走一次掏一次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那人說得無地自容。他低下了頭,真誠道歉并履行了義務(wù)。結(jié)果鎮(zhèn)里出錢,村民出力,把這個村的路修通了。
吳金印經(jīng)常拿這些事例,跟唐莊鎮(zhèn)的干部講什么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說,咱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個地方就指手畫腳瞎指揮。群眾在基層,最能吃透情況,并且整天都在思考問題,他們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實際。我們當(dāng)干部的,如果放著恁好的老師不去請教,豈不是傻子?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