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是那時最時髦的交通工具,路邊清一色是“飛鴿牌”
現(xiàn)在,大家出行習(xí)慣坐地鐵
紫荊山立交橋,如今是許多人上下班的必經(jīng)之路
以前從西郊進市區(qū)要打“驢的”
在那個年代,私家車在人們的意識里是不存在的。鄭春平說,上世紀80年代末,先富起來的人才開始買車。當時僅有的幾千輛汽車都是公車,主要領(lǐng)導(dǎo)才有一輛吉普車,公安局長出門開會坐的還是機動三輪車。那時交警隊只有兩輛摩托車,去處理事故只能騎自行車,或者在路邊攔大貨車,捎一段算一段。
所以,普通市民出行只有三種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交車。這其中最時髦和方便的,還是自行車。但那時自行車緊俏,并不是誰都能買。
鄭春平記得,那時買輛自行車除了要錢,還需要六張左右工業(yè)券。一般情況下,工作一年發(fā)一張工業(yè)券,一輛好點的自行車要一百七八十元。也就是說,不僅要用去一個人半年的工資(在1983年的鄭州,大部分人的工資是30多元錢),一家人還得東拼西湊集齊工業(yè)券才能買一輛自行車。
也因此,當時很多人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給誰騎呢?家里誰上班遠,就先給誰用,其他人盡量坐公交車。“再擠也得坐。不然,你還要再等一個小時左右才能等來下一輛。”
自行車時髦卻緊俏 通常一家就一輛
那時公交車比現(xiàn)在還擠
“再擠也得坐”,讓公交車成了“香餑餑”。
1979年,鄭州引進了20輛電車。這種車新,載人多,司機都是優(yōu)中選優(yōu),行業(yè)能手加俊男靚女。在當時的宣傳畫上,還能看到首批司機的照片,女司機們站成一排,像“空姐”。
今年60歲的肖喜花是當時首批女司機,開的是101路公交車。在老照片里,紅白相間的101路公交車,出鏡率相當高。作為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開電車比現(xiàn)在開地鐵還新鮮。肖喜花說,那時坐公交的和如今坐地鐵的一樣,都是年輕的上班族。老年人不舍得花錢,也坐不慣車,出遠門寧愿走路?!熬拖癜称牛铌柖疾蛔嚕缟纤奈妩c起床走過去。”
當時乘公交車按站收費,一趟差不多要花五分錢,月票3元。算起來,一個月十分之一的工資要用在公交上,比現(xiàn)在坐地鐵還要貴。
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即便貴,很多人還是選擇擠公交。肖喜花說,因為車上太擠,就是急剎車也不會有人摔倒。“經(jīng)過火車站附近有個大轉(zhuǎn)彎,因為人太多,車重得不行,我要站起來才扭得動方向盤?!保ㄊ紫浾?楊東華 記者 李肖肖 丁亞菲/文 記者 陳亮/圖)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