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洛陽、西安、開封三城,一座是古都,另兩座也是古都,但古都和古都不一樣,各有各的性格。
洛陽人趙匡胤晉升為宋太祖時,洛陽本來有翻盤的機會,但恰逢北宋是個重文輕武、重本輕末的朝代,幾十萬禁軍全部集中在都城,衰敗的洛陽城已經無力供養(yǎng)那么多人,只好作罷。不過,洛陽此時還是撿了個西京的頭銜,整個北宋時期,地位顯赫,文化上也搞得有聲有色。
北宋滅亡以后,洛陽真正走向衰落,被邊緣為一座地方性城市。而開封多半時候都是省府所在地。1953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鄭州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開封看不上,洛陽也看不上。而此時,衰敗已久的洛陽卻獲得一個發(fā)展機遇:國家一五計劃期間,7個大型建設項目落戶于此,全國各地才俊云集,十大廠礦從此陸續(xù)興建。短短幾年間,洛陽成了一個傲視全國的重工業(yè)城市,將鄭州、開封遠甩身后。一不是省會、二不是交通樞紐的洛陽成了河南的領軍城市。但好景不長,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重工業(yè)衰退,洛陽的地位開始下滑,開封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相反鄭州卻利用省會優(yōu)勢扶搖直上,迅速趕超上來。
鄭汴洛一體化喊了很多年,三個城市誰也不服誰,擱置了。后來,開封調整了身姿,向鄭州靠攏,鄭汴開始融城,倔強的洛陽依然熱衷于單打獨斗,沒能和鄭州走在一起。
開封找準了位置,開始步入正軌。
自省會遷址鄭州后,開封開始一路下滑,原本繁華的都市漸次零落,很多部門都搬走了,連民國時期引以為傲的河南大學也被分拆得七零八落,開封曾經的優(yōu)勢喪失殆盡。
但在開封大地上流淌了上千年的大宋文化永遠都留在那兒,任世事變遷,屹然不動,而且,歷久彌香。
開封抓住了發(fā)展的牛鼻子,當工業(yè)不再耀眼之后,開封適時地把發(fā)展的重心轉移到文化上,以文化帶旅游。
是開封開啟了影響中國千年、直至今天的文人政治,是開封讓中國真正走向市民社會,也是開封讓中華文化走向鼎盛,即使不能說,大宋與東京(開封)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一極,但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同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符號之一。
開封正在重回東京。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開封推出了全面展示昔日東京繁華的“清明上河園”游樂項目,把所有入園的游人都拉回到北宋,東京的習俗、物事、文化盡收眼底;大型水上實景劇《東京夢華》以宋詞為依托把北宋王朝的風韻氣度演繹得淋漓盡致,一部實景劇寫盡北宋史;“天波楊府”“萬歲山游樂園”“翰園碑林”“開封府”“大相國寺”……一系列留名青史的物事開始在開封回放,“東京故事”成了每一個踏進開封的游人的理由與噱頭,“小宋城”的走紅則是開封特有的市民文化的大釋放。
今天的開封城并不大,只是當年東京城的1/4左右,但卻小得精致。游人一進開封,很快就會進入角色,大街上的仿古建筑與路邊飄蕩的酒旗似乎有一種心理暗示,讓人不自覺地進入大宋東京城……開封做得最成功之處在于把歷史融入到生活中。
相對于開封,洛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敘說,有太多的文物可以展示,但正因為多,今天說周,明日話唐,后天呢,不得不提一提漢,還有魏晉、北魏,再上溯到夏商,話題很多,卻七零部落,沒有重心。歷史厚重、遺跡眾多是優(yōu)勢,但真的需要下些笨功夫一點一點地梳理,找一根線把它們有機的串起來……
洛陽立德、西安立功、開封立言。相對于西安、北京、南京,洛陽大可不必自卑,王城的內蘊足以平視一切,洛陽要做的是把現實的單薄走進歷史的深處。
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向西,洛陽可以聯手西安,共同打造氣勢恢弘的漢唐文化,讓漢唐氣象光耀世界;向東,洛陽積極與開封、鄭州、許昌等中原城市聯合,在河洛文化上下功夫,把三國文化、大宋文化、根親文化、客家文化、源頭文化做到深處,這樣的洛陽才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洛陽才是不可或缺的。
處在西安與開封這兩大古都之間,洛陽的優(yōu)勢得天獨厚。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