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聲中的一堂音樂課
“這個不難。”這是楊澤民的口頭禪,聊起音樂時常從他口中冒出來。離開納西古樂隊之前,他是其中的笛子表演者,曾參與錄制了《納西·凈地》《玉龍第三國》等多部與麗江有關(guān)的音樂作品。如今,他除了繼續(xù)研究笛子、簫等竹管樂器,還跟朋友合作組織些藝術(shù)活動。
都說“三年笛子四年簫”,能把簫吹好著實不易。聚會中,不管我們點到哪首樂曲或哪支歌,楊澤民總是那句話:“這個不難?!比缓蟊愠趾嵈灯饋?簫音時而悠揚綿長,時而圓潤中透出幾分蒼涼,讓人沉醉。
楊澤民沒有傳統(tǒng)曲藝傳承者常見的“土氣”,他外語流利,對西洋音樂也十分熟悉,這與他的老師、麗江的傳奇人物宣科有些相似。宣科名列“麗江三杰”,納西古樂便是在他的倡議下恢復(fù)的。在麗江古城,隨處可見“宣科先生”的交通標(biāo)語:“宣科先生提醒您,此路段禁鳴喇叭”“宣科先生提醒您,限速70公里……”每晚演出的納西古樂,也以宣科親自主持為賣點??催^他主持與表演的觀眾,對音樂有多少感覺不好說,但對這個幽默、健碩的“老小伙”都印象深刻。楊澤民13歲開始在納西古樂隊里吹笛子,接受宣科的教導(dǎo),音樂慢慢滲入他的骨髓當(dāng)中,他成為宣科最喜愛的徒弟之一,多次隨老師到國內(nèi)外演出,遇到國際友人來訪,也多是他陪同接待。
文藝聚集地
聊起時下流行的音樂元素,楊澤民往往會惟妙惟肖地模仿上一段,比如說到酒吧的嘈雜,便會模擬音響的震動聲:“崩次!崩次!”說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會用極低沉有力的聲音模仿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梆~梆~梆~梆!”不管小提琴還是鋼琴,他都能模仿,手上還比劃出動作,像是古代文學(xué)家林嗣環(huán)筆下的口技表演者,“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讓人驚嘆不已,又忍俊不禁,在這種歡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上了一堂樂理知識課。
不過,對于這些時下娛樂節(jié)目熱衷的技巧,楊澤民雖然擅長,卻不大認(rèn)可。他尤其反感音樂領(lǐng)域的“模仿秀”,認(rèn)為每種樂器有獨特的音色和樂理,演練時應(yīng)該選那些符合其特點的題材,才能讓音樂最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比如,二胡聲音偏悲,用它拉歡快的歌曲,總覺得不是那個味兒。曾有人用二胡拉小提琴的經(jīng)典樂目《流浪者》,前者二弦,后者四弦,后者對變音的要求便明顯不一樣,二弦想表現(xiàn)出四弦的聲音,只好加快演奏節(jié)奏。若想以此迎合市場,難免貽笑大方。正如瓷器里的仿生瓷,模仿動物、果蔬尚有幾分意趣,可是發(fā)展到模仿戧金、鏤銀、琢石、竹木,就是拿己之短,比人之長了。
楊澤民比較佩服那些專注于自己專長的人,也提倡搞音樂的人要多體驗生活,以加深對樂曲的領(lǐng)會。流行歌手中,他最喜歡騰格爾,因為他的歌聲有一種蒼茫的感覺,“是在用感情歌唱,玩不了技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