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與不借都挺為難 糾結的中國式借錢經歷
借錢方式C:不借錢就斷絕關系
借錢人:小舅子
借錢數目:100000元
借錢時間:2013年
借錢期限:無
借錢結果:未當即表態(tài)遭到誤會
兩次被借錢的經歷,A君都巧妙化解。雖然損失了些銀子,但好在對得起親人和朋友。誰知,當說到這第三次被借錢的經歷時,A君悵然若失。原來這第三次找A君借錢的,正是他的小舅子。要說,前兩次借錢A君能夠保持做人本色,妻子的支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小舅子借錢,可不能縮手縮腳。呵呵,可這中國式借錢不是一借一還這么簡單的。里面有時還夾雜些背景故事以及遺留問題。原來,這個小舅子是出了名的“鐵公雞”,摳門到極致。首先,岳父岳母的遺產——一套兩居室和一套一居室都由小舅子繼承,作為姐姐,A君的妻子從未爭搶,這本已仁至義盡。其次,因為妻子是醫(yī)院護士,平日里小舅子一家一有什么頭疼腦熱就找姐姐看病、拿藥,可只要一聚會,又總是裝傻充愣,讓姐姐付錢。再次,每次外地來了親戚,也還是A君及妻子負責迎來送往,這個小舅子向來不聞不問。這令原本對他愛護備至的姐姐多少有些意見。這不,小舅子的兒子已到適婚年齡,該是買婚房的時候了。說起來,小舅子這只“鐵公雞”該拔毛了吧。他不,前幾日,一通電話上來,就問姐姐借錢,說是,96萬元的房子,他能首付將近50萬元,再用公積金向銀行貸款40萬元,中間還差10萬多元,希望姐姐姐夫支援。A君妻子心想,他明明有一套價值三十多萬元的一居室遺產可以變賣作為補充,為什么還要伸手。于是,有些不高興,沒有立即表態(tài)。事后,妻子說,借錢給他,縱容了他的自私自利,不知感恩。不借錢給他,他必定誤會咱們惦記起了老人的遺產,嫉妒他又要買房子了。A君聽聞,忙勸妻子不要與他一般見識,并商量決定,從銀行取出10萬元,如果小舅子再打電話來,就借給他。誰知,電話再也沒有了。為了這點誤會,小舅子竟與姐姐、姐夫斷絕了關系。說到這,A君的眼圈都紅了,妻子就這么一個弟弟,作為姐夫A君待他猶如親弟弟一樣,縱使他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A君也非常包容。“這年頭,是有很多親兄弟為了爭遺產六親不認了,可當初能爭遺產時,我們都沒要,過了這么多年,難道我們還能為這羨慕嫉妒恨他?小舅子真是門縫里看人,把我們看扁了。”A君氣不過地說。結果,就這一次沒有把錢借出去,A君就失去了一門至親。
記者手記
敢于為自己的行為埋單
聽了A君的經歷,席間幾個朋友,都若有所思。相比于找別人借錢,原來,借給別人錢更能考驗一個人的修為。因為在中國借錢與還錢,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欠人錢的人是爺,借人錢的人是孫子,這一點不僅僅反映在借人錢的人需要整天低三下四、如坐針氈的去要賬方面。
中國有句話,叫“丑話說在前頭”。即做事之前,擺明了可能有的問題,再約法三章,然后去做事。這是件很好的事情。但中國人除了會把人情甩在前頭,實在是不會把丑話說在前頭。因為中國人重“義”。朋友之“義”、兄弟之“義”、夫妻之“義”。既然“義”字當先,你怎能拒絕向你伸出求助之手的兄弟,你又怎能向欠錢不還的兄弟追討欠款。即便明知向你借錢的人不靠譜,這也是對你做人原則的拷問。不借錢,人家說你做人有問題??蔁o數事實反復證明,一旦借了錢,關系就變得鬼鬼祟祟了。臨近還錢,你不敢給他打電話、不敢約他吃飯、更不敢登門拜訪,生怕他誤解,以為你在暗示他、提醒他。原想做好人,反而變惡人,時間久了,就成了陌生人。到期未還,有些人就與你躲貓貓,天天躲著你。熬過兩年,按照法律規(guī)定,借條失效。此時不還錢,哪怕上法院,也不受保護。真是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
相反向人借錢的人更能豁得出去。比如張三就去找李四借錢,作為“弱勢群體”,張三借口很多,比如做生意遇到難關,家人生病,買了房子首付款還差多少多少等等,都是要命的事,而且是誠心誠意,說好三個月或者一年就還。結果,李四十之八九收不到還錢,甚至連張三的聯(lián)系方式都找不到了。而對于張三來說,有了錢就還,沒有錢,反正也不只李四這一個親戚朋友,窮途末路之下更無所謂面子不面子的問題,倒是虧了個無關緊要的人,創(chuàng)造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值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