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功勛章的背后
家屬院的“勤務兵”
1984年,李奎退居二線,但他并沒有在家頤養(yǎng)天年,而是發(fā)揮黨員余熱,把家門前500米的馬路衛(wèi)生全包了。他還利用自己的專長協(xié)助單位會計做起了財務審計、倉庫保管等工作。為了減少資金流失,他總是認真核對每一筆支出,為企業(yè)節(jié)約了不少資金。
1988年離休后,李奎依然不輟勞作,不是為單位忙乎,就是給家屬院幫忙。他看到家屬院總水表壞了,怕孩子們貪玩有危險,還怕水表被小偷偷走,便主動出錢修好了水表。
李奎在生活中十分儉樸,他和子女都是衣服穿到不能再穿為止,而把一片愛心獻給了企業(yè)和貧困的孩子們。記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李奎聽說要為災區(qū)捐款,就跑到單位要求捐款。他說,現(xiàn)在國家有困難了,黨員就要帶頭做貢獻!這讓在場的同志都很感動。“災區(qū)的娃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真讓人心疼,我沒有多少錢,這500元是我對災區(qū)娃們的一點心意,這些娃都是國家的希望??!”
他兒媳婦的工作一直沒著落,有人說他應該幫幫小輩,可他總說:“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收獲?!爆F(xiàn)在,他兒媳婦通過努力拿到了藥師證,并順利找到了工作,還月月被單位評為模范標兵。
一枚枚功勛章,都有一個令人敬仰的戰(zhàn)斗故事。當你看到87歲的李奎時,相信你會有這樣的感覺:親切、和藹、健康,用他的話說:“仗都打了,還有啥過不去的坎呢?現(xiàn)在生活條件多好呀,我還奢求啥呢?”
這就是一名普通黨員的革命情懷,無論身處何地,都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為企業(yè)作出了貢獻,更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朱韶瑞)
相關新聞
更多>>